疫情期的心理调节:培养复原力是关键
5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布 “新冠病毒以及在精神卫生健康方面采取行动必要性”政策简报。他表示,新冠疫情不仅攻击人们的身体,还增加了心灵上的痛苦,各国必须将促进精神卫生作为当前重要事项,迅速加以应对。人生充满起起落落,挫折痛苦无处不在,作为个人,学会心理调节十分必要。
一、遭遇不幸时,复原力就是一切
遭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会一蹶不振,无法正常生活甚至走向毁灭,有些人却在经历逆境后吸收经验,变得更加坚韧强大。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应对逆境的能力?
其中的关键,在于“复原力”——从困难挫折中快速回弹、增强幸福感的能力。
复原力已被心理学家列入现代人所需的“心理资本”序列。所谓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
拥有40年临床心理诊断经验的心理学家里克•汉森博士指出:“你无法总是依靠外部世界和他人,你甚至不能依赖你的身体,但是你可以依靠那种根植于神经系统的内在力量。”
二、大脑的响应模式和应激模式
要理解复原力,首先要先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快乐或痛苦。这与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有关。
汉森博士在他的著作《复原力》一书中,把人的需求归纳为三种:安全感、满足感和情感连接。
大脑就像一栋3层的房子,自下而上被建设起来。
第一层是脑干,也是最古老的一层。脑干从爬行动物阶段进化而来,主要关注安全感:活下去,就是最根本的需求。
第二层是皮质下,这部分在2亿年前开始的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成型,主要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追求满足感。
第三是新皮质,从5000万年前开始发展。它使人类成为这个星球上最社会化的物种,满足我们对外部情感连接的复杂需求。比如给朋友发短信、感到被理解或者给予关怀。
当我们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身心会默认进入休息状态,感到平和、满足和爱,汉森博士将其称为“响应模式”。
当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缺失和干扰的感觉,身体和意识被激发进入“应激模式”。
总的来说,应激模式为我们的身心带来负担,响应模式则帮助我们重建精神。
人们常说,人要经历逆境挫折才能成长。这话没错,逆境是我们需要面对和学习的,但有时候人们会高估它的价值。
从长远来看,应激性经验确实使我们更加脆弱——身体被拖垮,意识则被焦虑、恼怒、失望、伤害和怨恨占据。
三、为什么我们往往记住的是坏事?
因为“大脑的消极偏见”,人们会频繁进入应激状态。
假如一天中发生的十件事里有九件是好事,只有一件是坏事,你会对哪件事想得最多呢?很有可能就是那件坏事。即便愉快、有益的事情在一天之内发生多次,例如享受一杯咖啡、在家中或工作中完成某件事、夜里抱着一本好书蜷在被窝里,但是它们却自然而然地从我们的大脑中经过而不留痕迹,就像是水从筛子中滤出。而那些压力重重或有害的经历却被留了下来。因此,我们的大脑就自然而然地变得负面。这就像在泥地上奔跑。每一次经过都不断加深着印记,从而令我们今后更容易陷入负面循环中。
我们既无法否定人类的三大基本需求,也无法改变人大脑的消极偏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束手无策。
有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可塑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通过“学习”,能够将有益体验内化,从积极体验中收集更多内在力量和心理资源。
汉森博士在《复原力》一书中提到,面对前来咨询和接受心理诊疗的人,他总是教他们3个简单步骤自我调节,面对消极体验。
第一步,任它在。
有意识地留意你何时开始觉得有压力、不安、沮丧、恼怒或是难过。
和这些经历相处,给它们贴上标签——“紧张”“焦虑”“烦恼”“伤心”,这会刺激前额皮质的活动,从而有助于自上而下地进行自我控制。
贴标签也会减少大脑杏仁核(它的功能就像是大脑中的警报器)的活动,从而使你平静下来。
探索感觉中最脆弱、最柔软的部分,例如:小学时没有背出课文被嘲笑的沮丧,或是初中时被同学排挤的伤心。
任它们在意识中流过,不做判断。
之后退出来,观察这些不快的经历。就像看一部电影,从剧情中退出,客观观察。
第二步,随它去。
慢慢呼气,放松身体,任痛苦情绪涌动。
在适当的时候哭喊,或是向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朋友抱怨,又或者仅仅是去感受焦虑、恼怒和伤害正在消耗你的精力。
对那些让你感到焦虑、压力、沮丧或愤怒的假设、期望或信念持怀疑态度。
考虑一下你对现实情况的理解,或者你如何理解别人的意图,然后放弃那些不真实、不必要、危言耸听或卑鄙的想法,关注离开应激模式后的感受。
第三步,让它来。
敞开心门,让能令你觉得需求被满足的一切进来,把自己调节到充满决心和能力的状态,给自己一点儿小小的愉悦。例如:用热水洗洗手、吃一个苹果,或是听听音乐。愉悦会使大脑得到安抚和放松。
去想那些让你感激或愉快的事,那些给你带来一丝微笑的事,直接或在想象中联系你喜欢的人。
让自己感到被关怀,也体会到自己的热情。确定那些正确、有用或是明智的想法和观点,并感受进入响应模式后的感觉。
关键在于不断重复这些体验,使其内化为神经结构或功能的持久改变。
每个人都会受苦,都会面对疾病与死亡,都会失去所爱。我们必须学会对自己的痛苦施以关怀。
就像歌手莱昂纳德•科恩所唱:“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裂缝,每个人都需要关怀的滋润。
愿我们都能拥有复原力,拥有任何挫折都打不倒的内在力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