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
《中教育——一位中学校长的感悟》一书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
《中教育》一书装帧讲究、古色古香
作者田宝宏与郑州九中“中文化”长廊--惠中廊
西南大学著名教育学者、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
为《中教育》亲笔题写书序
《中教育》一书目录颇具人文内涵,直指教育本真
“中”字探源及章节序言、题解引经据典,认真考究
[NextPage]
《中教育》一书所描述的郑州九中生态校园之“得中楼”
“中原、古典、书香、园林”之“惠中廊”古色古香
“中原、古典、书香、园林”之“惠中廊”古色古香
“中原、古典、书香、园林”之“致中堂”古色古香
“中原、古典、书香、园林”之“正中园”古色古香
“得中楼”畔“听雨轩”
经过多年的思考沉淀,历时2年时间的悉心撰写,近日,《中教育——一位中学校长的感悟》一书,正式由商务出版社出版发行。与读者谋面的同时,揭开了郑州九中学校文化之神秘面纱和田宝宏的教育思想。
“一位教育研究者的理性思考,一位教育实践者的研究视角。”从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室所配发的《中教育》一书的推荐理由中,不难看出,商务印书馆编辑们所给予《中教育》一书中肯而至高的认同和评价。西南大学教育学者张诗亚先生亲笔题写的《中教育》书序——“天有中,地有中,人有中,万物有其中,能寻中、问中,方能执中而得中,于是,教得其中,学得其中,教学有中道也!师生顺其中,天下归中矣!”,既高度概括了《中教育》一书的“教育、哲学、文化”内涵,又隐隐留露出对其爱徒的勉励和期待。(注:田宝宏,攻读西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期间,师从教育学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张诗亚教授。)
“和先生说‘中’,所确定的学术视野”
“改变一种生活方式也许有坚强的毅力可以完成,但改变一种思维方式却相当于发动一场革命”,对于《中教育》一书的作者田宝宏而言,“完成这场艰苦的‘革命’,我用了至少9年的时间。硕士、博士毕业至今日,这场变革仍在进行中。”
读书期间、茶余饭后,田宝宏与张诗亚先生讨论学术话题时,时不时脱口而出的家乡话里所夹杂的“中”字(此处读“zhōng”),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深谙教育学之道的先生,常常一蹙眉、一颦笑。先生特别提醒,汉字是华夏民族思维模式的物化形态,又是使华夏民族特定的思维模式得以传承、发展的关键,每一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
田宝宏在研究中发现,河南人常说“中”(此处读“zhǒng”)。在河南人话语体系当中,“中”字四声全有,依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语调在四声之内不断变化,看似简单,却很特别并颇具特色。其实这是经思考之后,对事物前前后后、上下左右诸种关系,所做出的一个判断,包含着思维、定义和结论。比如,向某人求证某件事情可不可以时,河南人问答如下: “你说,中还是不中?”“中,中,老中!”。河南人发音是这样的:“中(zhóng)还是不中(zhōng)?”“中(zhōng),中(zhōng),老中(zhǒng)!”这里借助读音的变化,表达的不仅是一种认同,而且是一个思维、判断和价值认定的过程。正是在先生的点拨、启发之下,“中”字就是这样进入田宝宏的学术视野的。
从字源上追踪“中”字的内涵
中,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 ”、“ ”两种写法,意思是“插旗”,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旗是号令,它插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中土,就是招集四面八方的人聚集的行动命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这在表明一个国家所谓重大事务,就是祭祀祖宗神灵与战争。这样的观念,从春秋时代延续至今。共同祭祀,保佑我族,抑或是行军之前、重大节日之时的壮我军威,常常以“祭旗”的方式,号令四方。“寻中”而后“树旗”, 使众人齐聚于旗下,得“中”而后号令四方,这便是“ ”。河南又称中州、中原、中土,就有中心的意思。
“中”字,延伸而来,就是事物相对不变的规律性。甲骨文的“中”上下飘扬的是旗帜和飘带,他们随风而动,忽而向南,忽而向北,这正代表着大自然的规律,虽然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但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既要认识中的稳定性,也要看到中会随着时、空的转移而有不同的表现,需要人们根据实际的情况去判断、去分析、去把握。
“中教育”与郑州九中之教育实践
依托中原地区独一无二的地理和文化,借助郑州九中群体六十年的教育实践,学校确定了以“中”为核心的学校价值观,它主要包括“精一执中”的学校精神和“修己达人,九德惠风”的校训。“精一执中”的内核既是潜心向学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又是引领师生具有特立独行的批判精神,我们雕琢“基于课标”的课堂生态,打造独特的“中”文化生态校园,把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督学的严格融入多样的课堂生态之中,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构建课堂之生态。
借助于“中”和“中教育”,进而使郑州九中“特立”,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田宝宏开始尝试从“理念识别、环境识别、行为识别”三个层面,打造独特的学校识别系统,让哲学与文化引领着学校生活世界的真正变革,开启“中教育”。
教育的起点何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便是中教育这一概念产生的伊始。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便是探索中教育之尝试。郑州九中的教育教学实践近年来受到中学教育界的关注。本书把代表了规律性、适当性的“中”作为一个符号,通过对当代中学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探索,分析其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积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作者多年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成果总结。
田宝宏所实践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郑州市第九中学,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之一的郑州的核心区。60多年的沧桑,积淀了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练就了学校学人的人文涵养和精神。她与“九曲黄河”和河南省博物院毗邻,让她天然地担负起一种文化宿命和宗教般的圣责——一方面承载着中原文明的厚重,另一方面又有着“母亲河”黄土般的纯真情怀。正是这样的地缘关系,启迪了我们的教育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不竭的创新源泉。
郑州九中LOGO现为“ ”。在LOGO里面,共有四种颜色,其主色为“黄土”色。色彩的使用,其灵感来自于流经河南段时,黄河之水色。LOGO其中的“ ”字,是“九”和“中”变形后的合体。“九”字形似“九曲黄河”,而“中”字的内涵要丰富一些。
“中”字本身,在田宝宏看来,兼具时间和空间两种基本属性。从时的角度讲,儒家谓立身行事,要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往往把“时”与“中”连起来,有“时中”之说。“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易•蒙》)。从空间的角度讲,“中”,含有正当中之意。《易•乾》:“龙德而正中者也。”朱熹,本义:“正中,不潜而未跃之时也。”
中学基础教育,无论怎么说,终归都要落到实践层面上。教育若能“时中”、“正中”而“执中”,也许就能“得中”,学校教育便可以做到“恰如其分,适当其时,恰到好处”。正如《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教育”就是领略到了“中”字产生的智慧。田宝宏认识到,“中”的作用在于,对“和”的达成。中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探索教育之根本和最佳契合点的过程,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固化思维,固执己见,不要停留在某个时段而沾沾自喜,我们要用开放的、运动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中学教育。
教育做到了“中”,那么九中人所期许的人文主义教育,生态大课堂视域下的学校生活世界,想必离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那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已经不远。
“万物皆流,世事皆变,生生不息。在变化、发展的万物之中,去把握人的发展,使之向善、明德,这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机械的程序推演过程,而是一个孜孜以求、没有终极、没有程式、没有套路的、 不断寻中的过程。‘精一执中’,继而‘修己达人,九德惠风’,便是中教育的核心。”《中教育》一书的作者——田宝宏,这样定位此书。
此书不仅透露着作者对中原厚土、黄河文明及中学基础教育浓浓的人文情怀,而且作者对“中”字本身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文化的探源和实践,对中国当代社会颇具深远的价值和意义——正是这些被商务印书馆所看重,并进一步促成了此书的正式出版发行。
附:《中教育》目录
第一章 问中•人之初,文之萌
第一节 应试反思
第二节 人文之救
第三节 人文何求
第二章 求中•道之蕴,学之本
第一节 精一执中
第二节 人文涵化
第三节 中之探源
第三章 执中•风之化,行之切
第一节 行成于思
第二节 法乎其中
第三节 范乎立中
第四节 植乎时中
第四章 得中•气之养,人之魂
第一节 课堂春风
第二节 生机勃郁
第三节 蔚然惠风
第五章 养中•责之问,韵之和
第一节 扪心问中
第二节 至诚思中
第三节 切切实中
后记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