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内动态>校园新闻>详细内容

郑州九中校长田宝宏开学寄语:《中国意象,意象“中书院”》

来源:zzedu 作者:zzedu 发布时间:2017-02-14 11:13:32 【字体:

    不是每一座“中书院”都能容纳“中意象”,也不是每一个“中书院”都能蕴含“中教育”,而郑州九中却以“中”字为源、以“教育”为本,展现出了独特“中意象”中的“中书院”。 又是一年开学季,2月12日,郑州九中开学典礼上,校长田宝宏以《中国意象,意象“中书院”》题,让师生们在“中文化”的心灵洗礼下开启了新学年。全文如下: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正值初春,鸟语花香,清新宜人;凉风中也有了些许的温柔,让一切开始改变。“中书院”里的迎春花,端庄秀丽,气质非凡,似乎要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该在何时去寻找春天”;“德苑”里,众鸟归来,窃窃私语,似乎又在多情地说“如果我们乐意,春天已经来临”;“惠中廊”、“听雨轩”畔,鲜嫩水灵的枝芽已开始慢慢地生长……

  春之良辰美景,为青春校园着色颇多,也预示着大地的苏醒、自然的复原!今天,大家都回来了,我们的心灵,再次在温暖的家“中书院”里得到了安放。此时此刻,我们也愿意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大家重回学校生活世界!

  盘点旧岁,难忘携手走过的2016年

  我们全力构建以“中教育”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继续深化“课型教学”研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继续以生态大课堂建设打造具有九中鲜明特色的“学生学”; 在反思中融合多元,培育当代中学生核心意识形态和品格拓展;继续审慎推动新课程制度建设,汇聚合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过去的一年我们始终没有忘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继续坚守“种子的信仰”,讲述“生态大课堂”的故事,呈现“中文化”、“中教育”的独特风景;过去的一年,在中学基础教育领域,在打破坚冰式的变革中,九中人恰是怀着“有未来”的情怀,坚守信仰,抱朴守拙,砥砺前行;过去的一年,作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我们再次成功复创,同时在摘取全国智慧教育实验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河南省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学校等一系列国家省市级荣誉的过程中,师生所共同积淀下的学识、才情、温雅,至今依然清晰可感。

  谋划新时,丁酉吉祥之年,同样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期许

  2014级高三一测一本上线人数创近年新高,今年年高考翘首可望;《考古与发现》馆散发着人文气息,“海军航空实验班创客成长项目”怀着家国情怀,海军创客课程建设让“中书院创客区域空间”日臻完善;博士后研发基地、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将为涌现更多的省市级名师和骨干教师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动力,无疑也将为我们的学科建设、课程中心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家是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的地方,坐落于农业路21号的“家•中书院”,不仅有着许多流传甚广的校园故事,而且还有多元、开放、丰富的足以触动心弦、洗涤灵魂的文化内涵。

  “中教育”这一哲学思想根植于此,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八年时光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漫步“中原、古典、书香、园林”的校园,我们乐见在“中生态”校园里,更多的生命因真实、被尊重而有温度、更加完美;在这里,草木、山水、枝丫等诸多物象所汇聚成的意境,于春夏秋冬间,以不同的方式、不间断地启迪着你我的生命和生活方式;在这里,草木缘情的现象世界与实体情感世界,得以最为巧妙的结合;在这里也确有让美好变得更加美好、让忧患变得可以坚持与坚强的力量。我们也正借助这些个关乎成长、品味与心智的众多“意象”,不断感知、思悟其独特意境,沉淀而成为内在的涵养,偕同“本我”的文化精神和对美的思考,将“诗与远方”存续于心,指向未来。

  寻中国传统文化之形“象”,贵在求中国文化之真“意”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上,几位“00后学霸”,“圈粉”无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女孩儿武亦姝夺冠,这一赛事在国内也引起了不仅仅是像武亦姝一样的同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眸、聚焦,甚或引起了年长者对国学传承相关话题的热议。

  以武亦姝引述“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诗文为例,此诗出自南北朝时期陆凯,赠别友人,为范晔而作。“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梅花是报春之花,折梅而寄友,礼轻情义重,它带给远方朋友的是江南春天的浓浓气息,是迎春吐艳的美好祝愿,也是诗人与远方挚友同享春意的最好表达。诗中“一枝春”描写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光明媚,春到江南,梅花绽放枝头的美好图景,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

  其实,近段时间以来对国学的传承和热议,有其深刻原因。时至今日,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文明历史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复兴的使命让我们对蕴含中国意象的传统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也使我们更加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在传承。

  汉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汉字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既是文字,也是图形,它具有显著的意象性特征。有学者指出,“人类认识活动的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从这一点去分析,也许正是因为汉字本身的“意象性”特征,使中国人的思维从接触汉字伊始,便具有了明显的“意象”思维特征;也许正是因为“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不难进一步得出结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至今依然在当今世界焕发着活力的原因,与汉字本身的“意象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

  汉字是华夏民族思维模式的物化形态,又是使华夏民族特定的思维模式得以传承、发展的关键,每一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在所有的汉字里,我最爱就是“中国”的中字,因为在甲骨文里,它展现的不仅仅有结构,有情感,而且有灵魂。以这一汉字为例,我们河南人也常常借助其四声读音的变化,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文化认同,而且是一个思维、判断和价值认定的过程。当然,借助“中教育”、“中文化”,我们研究的着眼点不完全是一个“中”字,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如我们已经落成的“榫卯、斗拱”式校门,我们尝试借助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归纳、传承进而激发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新一轮想象,在未来更具中之国人这样的秉性和气质;我们建设考古与发现馆,设立“汉唐信仰之力、纸之传•承、布之工•艺、木之器•用、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民族魂魄之黄河文明、执中致和”等九个模块并研发相关课程,也恰恰是为了赋予中国传统文化全新的、可触碰的载体形式,让大家更好地找到传承与创新的最佳契合点。

  “意象”作为一个独特的美学概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式审美名词,其中凝聚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文化体验。早在《易经》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具体说来,“意象”之中,有意有象,“象”为外观,“意”则为灵魂,我们不但要感受外在的具象,也要体悟内在的意蕴。寻中国传统文化之形“象”,求中国文化之真“意”,而具有“意象”思维特征,以汉字、诗词、文赋为切入点,也许是一种绝好的方式。

  全在意象,但不可简单的寻枝摘叶!

  了解汉字意象,诗词意象,九中意象,由“象”到“意象”再生发为“意境”,学贵自得、循序渐进、知行合一,进而才能思悟更多中国意象里的中文化内涵,这样也许才能够让中之国人,更好的体验中之哲学。这是文化的自觉,更是文化的自信。

  学校生活世界是使得未来生存成为可能的坚硬的生态核,所以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携手,坚持我们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关注内涵建设与发展,做到“真转变,真提升”;继续在“中教育”视域下,畅游九中这片现代社会中为数不多的“书院静土”,将内心的情感世界与色彩斑斓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快乐的生活。学会包容大度、和谐共生;学会拼搏进取,自强不息;不断地感知生命存在,提升心灵境界,追求“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在未来,能够各适其天,养中修己,和谐正中。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